查看原文
其他

顶石方法论|高效写作之“四零原则”

顶石 顶石学术 2022-05-19



本硕博的小伙伴们,写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是不是头痛、抓耳挠腮、想撞墙?如果你有上述症状,那么恭喜你找到了一剂良药!下面的内容将帮助你消除上述症状,战胜拖延,从零到一开始快乐写作。


我们在学术写作初期可能有这样的体验:一,写作初始阶段不知道从何写起;二,写作中断后很久没有思路;三,一篇文章迟迟无法推进;四,虽有缓慢推进,但无限期拖延完稿时间。针对这四个问题,我总结了高效写作的“四零原则”与大家分享。


01

零纠结进入开端

在写作的初始阶段,尤其是没有定选题的时候,有的同学经常会犹豫不决,不明确到底要从哪里开始。那么,不妨试试如下的步骤。

首先,确定题目之前,建议先阅读五篇与本项研究相关的高水平综述性文章,找出本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空白。然后列出脑海中的研究问题和初拟的研究想法。

接下来,再阅读相关的五篇高水平文章,重新修正你的思路,模仿研究思路和框架设计。做完这步之后,列出稍微正式些的写作大纲或做思维导图,就可以进入正式写作环节了。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自上而下的方法或自下而上的方法。如果你思路较为清晰,那么比较高效的方法是自上而下,即先从宏观着眼,写出详细的研究思路,然后一步一步按照逻辑顺序进行研究和论文撰写。如果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思路也没有关系,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即哪里非常确定就先从哪里写起,各个部分完成后重新调整思路,整合成完整的文章,然后在此基础上多次修改。

过程中可以暂时把写作的文档当作摘抄本,随时摘抄文献中的观点、方法和结论。当天的工作结束前,重新从头到尾阅读所摘抄的文献,写下几段自己的观点、感受等。这几段文字其实就是写作的良好开端。有了开端,就是一种进展,甚至是巨大的突破。这时,用积极的心态鼓励自己一下,让自己蓄力进入下一个阶段。

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我的目标是投顶刊,难道看十篇文章就可以写文章了吗?请注意,这只是战胜思维惰性、快速进入写作过程的一种训练方法。因为海量的文献是永远读不完的,所以很多同学以读文献为由,一读就是几天甚至十几天,听任自己无限期拖延。其实,我们的写作思路是在写作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的。十篇文章只是帮助你明确研究方向和大致研究思路。我们进入写作环节后,仍然要有针对性地广泛阅读,在大量分析整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自己的选题。


021

零预热进入状态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坐在电脑前写作很久之后,绞尽脑汁终于开始灵感迸发,文思如泉涌,工作效率非常高。但由于主客观的各种原因需要中断,等到重新开始时,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寻找之前的那种灵感,经常会觉得思路受阻,又不知从何写起。我的做法是采用每次写作与下次写作的无缝衔接法。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及时打印。打印出每天写作的文稿,这样,你完成的和没有完成的内容一目了然。而文档在电脑上显示时,每页内容连成一片,不利于理清思路。

第二,写下针对下次写作的提示。提示的目的是为下次写作做准备,不让灵感控制你的工作,而是让自己掌控灵感和进度。例如,今天写作过程非常顺利,结束时还有很多内容想写,那么就把想写的内容列出提纲,写在卡片或便签上。如果时间充裕,可以用手机录音,和明天的自己对话,明确告知具体思路,如从哪里开始写,怎样写。

有时我们会觉得灵感是触不到、摸不着的,因此总是小心翼翼地呵护它。尽管如此,它还是随时可能跑丢。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灵感,让灵感持续存在于创作过程之中。


03

零恐惧不断深入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以前我在写自己擅长的学术领域的文章时(相比较而言~),非常缓慢拖沓,而在写我感兴趣但其实并不擅长的杂文随笔时却出人意料的高效,一个下午可以写几千字,而且乐此不疲。总结复盘后我发现,在写不擅长的领域的东西时,我在最快的时间内收集聚拢相关材料,初步泛读有了一点思路就开始写作。然后随着写作的深入,继续查找资料,并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入分析,很快能够总结出自己的观点。而在写学术文章时,我总是倾向于先看很多文章,恨不得把能找到的文章都看完再开始写。这可能是由于我对学术怀有敬畏之心,总觉得要占有所有必要资料并充分阅读之后才能开始,才可能有原创性。后来,我调整了心态,将杂文写作的方法应用于学术写作,于是效率也逐步提高了。所以说,在进行学术写作时,首先需要战胜自己的恐惧,当我们以轻松一些的心态工作时,可能会进展更快。


04

零拖沓完成初稿

有时,我们开始了一篇文章,却迟迟完不成。即使给自己写下deadline,也经常拖延。这可能是我们的完美心态在作怪。我们总想做出原创性的东西,但是在写作前期,是很难出现创新性的观点的。对于在这个领域中读书深度和广度有所欠缺的初学者尤其如此。

我的建议是,不妨学一学本科生学位论文的写作。每一年,我指导的本科生都能够让我瞠目结舌。有的学生可以非常神奇地在一周甚至三天之内就能零基础写出五千甚至一万字的毕业论文初稿,英语文稿也毫无问题。其实,初稿可能仅是堆砌。但是通常导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指导,学生很快就能够修改成一篇像样的文章。这里面值得借鉴的就是先完成、再修改、再总结提升。我们的目标是快速完成初稿,所以就按照自己设定的日程先完成,暂时降低自己的原创性预期。完成后,一篇完整的文章出现在你的面前,你的成就感会陡然大增。稍微放两天,继续阅读相关文献,然后再回头看自己的文章,有些之前没有想清楚的问题可能迎刃而解。用清晨最清醒和高效的时间修改文章,很快就能修改成一篇较为满意的文稿。


上面我们重点谈的是如何战胜纠结、恐惧和拖沓,高效完成文稿。下面我们浅谈一下如何在高效的同时兼顾质量,提高写作水平。


注重阅读吸收新知

好的文章,最关键的是创新性观点。要想输出高质量的观点,必须确保高质量的输入,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学术写作的角度来看,阅读应该从三个方面深入和扩展。一是所撰写文章领域的权威文献,兼顾经典和热点,保持对本领域前沿问题的关注。二是相关学科的拓展性文献,有利于跨学科交叉创新。例如,如果做外宣翻译可以看一些传播学领域的专业书籍,如果做认知语言学可以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书籍。三是任何感兴趣的内容。当我们脑海中有一个明确的研究问题时,任何人说的或写的内容都可能会对我们有所启发,甚至让我们豁然开朗。因此,保持定期定量的社科领域泛读是一个必要的习惯。应该形成习惯定期借书、买书,或在手机APP上看书和听书,不断积累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当你的思维能力不断加强,文化底蕴变得更为厚重时,学术创新可能也会随之而来。这是我从很多优秀学者的经历总结而来,他们一般都是兴趣广泛的终身学习者。

注重以输出促思考

输出是最好的学习。我们无论学到什么知识,那些知识只是惰性知识,只有我们将其输出并运用,这些知识才能变成活跃起来,随时为我们所用。所以当我们没有创新性想法时,哪怕是简单的思考或是疑问都要形成文字输出出来。当输出达到一定的量,达到某个关键爆发点时,创新性想法可能就会产生了。另外,随时输出也能促进我们的思维能力发展。有些想法在脑海中存在时,我们总认为它们是完美的、有趣的。但有时写出来以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初始的想法并没有那么美好,没有那么有逻辑。当我们重新将这些内容整合以后,我们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提升,会在下次思考相关问题时更注重逻辑性。

注重及时总结复盘

写作过程中,建议每天记录写作日志。通过这种方式,每天复盘和反思今天的写作质量如何、速度如何、快在哪里、慢在哪里。不断地分析自己的写作习惯和写作问题,继续发扬那些好的方面,舍弃不好的方面,找到一些关键问题的症结并解决掉,让写作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本篇文章仅适合“从零到一”的写作训练,让具有拖延症的同学在初始阶段战胜拖延,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我们将在后续推文中邀请语言科学领域的学者撰写“从一到卓越”的写作训练方法,以及学术论文各个部分的撰写方法,敬请期待!如果您是成熟的研究者,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欢迎在下面留言分享经验或向本公众号投稿。


- END -


作者简介:顶石,为你带来学术写作、思维管理、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有趣文章。期待你的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